10月28日,在我校建校三十周年华诞之际,为进一步增强会计学科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学校举行了“新时代会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交流论坛。此次论坛采取线上直播和线下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共话会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新篇章。
本次论坛以“变革时代的会计:挑战与未来”为主题,围绕“十四五”时期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数字经济发展,聚焦新时代会计理论与前沿实务,数智技术对财会领域的影响,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等新时代会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展开交流研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原副校长薛玉莲教授、广东财经大学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国常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宋丙涛教授、河南师范大学薛占熬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方拥军教授、用友集团智能财务事业部资深专家尤新颖老师受邀参会作主题报告;我校董事长王新奇、党委书记雷霆、副校长张其武、发展规划处处长沈定军、科研处处长杨存博、教务处副处长赵悦然、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全体教职工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线下会议;同时,千余名观众通过观看直播参加线上会议。
上午8时30分,论坛开幕式于综合实训大楼A座双创大讲堂顺利召开,杨存博主持会议。
雷霆代表学校致开幕词,对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向与会人员表示感谢。雷霆回顾了升达风雨三十年办学历程,着重介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定位、人才培养特色和学子干事创业成绩等情况,表示高质量发展为会计理论与实务提出了新要求,对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提出了殷切期望。
王新奇博士为薛玉莲教授、刘国常教授、宋丙涛教授、薛占熬教授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开幕式后,各位专家在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建设成果展和校史馆。会计教研室主任车伟娜老师全面介绍了我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上午由薛玉莲教授、刘国常教授和宋丙涛教授作专题报告,由杨存博主持。薛玉莲教授分享的报告主题为《数字时代会计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围绕数字化转型与会计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从宏观政策对数字经济及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出发,提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维持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分析当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及现状,倒推会计学科专业建设与会计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会计学科专业建设适应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拥抱数字化技术指明了方向;刘国常教授分享的报告主题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若干问题》,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立足新发展阶段和五大新发展理念,提出民营企业的内部治理与社会的公共治理密不可分,从建设依据、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建设内容四个方面指导民营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着重强调内部控制中的差异化和特定考量;宋丙涛教授深耕黄河文明和儒家文化,分享的报告主题为《历史变迁、大数据时代与会计学科的趋势》,以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为立足点,反思在变革浪潮下会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初心与目标,即多元目标、服务社会、人才发展,提出回归人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思想。
下午由薛占熬教授、方拥军教授和尤新颖老师作专题报告,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新成主持。薛占熬教授分享的报告主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从“AlphaGo人机大战”案例出发,引发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细致讲解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和应用情况,分析人工智能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我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进行展望,提出“会计+智能”专业建设方向;方拥军教授在学位点申报、建设和评估等工作方面钻坚研微,分享的报告主题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培育:政策形势与关键路径》,从政策指南与标准、立项培育节奏、指标落实完成三个方面对学校和学位点总体规划和重点工作进行指导,强调坚持指导思想,坚持基本原则,突出重点工作,全校上下同心戮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完成立项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尤新颖老师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分享的报告主题为《财务智能化场景应用及财务人才画像》,深入分析数智化时代财务智能化发展趋势,围绕财务智能化应用场景实践,描摹数智商业时代下财务人才“画像”,构建财务人员能力模型,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了具体路径。
最后,张新成进行总结,表示本次论坛探讨了新技术科技浪潮下会计学科发展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未来会计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职业前景,就新时代会计学术研究和实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作为高校教师应化被动为主动,适应会计环境新变化,按照“立足会计、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建设思想,为河南经济发展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培养具备数智素养、人文素养、行业素养、战略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本次论坛作为庆祝建校三十周年系列学术论坛之一,助力我校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以此论坛为契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将主动适应新时代,拥抱新技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持续加强和完善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培养学生“大智移云物”时代“数智+财会”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